2025綠能產業展望:綠色金融商機浮現【】 |
商品說明 |
其他說明 |
隨著綠電採購市場白熱化,再生能源的供需市場受到各國政府重視,展望2025年,再生能源供應將持續增加、售電形式朝多樣化發展。經濟部統計,2025年預估綠電需求至少70億度,且未來綠電需求將呈現倍數成長趨勢,綠色金融商品開始普及化。為讓國內企業能夠買得到綠電,台電已經研議「電價分艙」,將電價分成綠電、低碳電力、一般電力三大3類,並規劃2025年起推出RE30低碳電力、共計16.6億度。 根據2015年196國所簽署的《巴黎協定》,全球碳排應於2050 年左右降至淨零,而2024年全球對低碳能源轉型的投資首次超過2兆美元,但除非在2025年至 2030年期間,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每年平均投入5.6兆美元,否則將難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參考《彭博新能源財經》年度能源投資趨勢報告指出,全球目前能源轉型的投資水準僅,達到步入正軌所需的37%而已。 不過,隨著全球淨零轉型進程加速,企業為了確保產業競爭力,對於再生能源的需求也持續上升。回顧2024年再生能源發展,台灣除了持續發展光電與風電外,政府也相繼透過政策與市場機制調整,提高再生能源售電形式的多樣化,以利採購綠電並滿足百分百再生能源(RE100)要求。 電價分艙啟動 為了因應企業對低碳電力的需求,經濟部指示台電研議「電價分艙」,將電力分成純綠電、低碳電、一般電力等三類,因此台電規劃自2025年起推出RE30低碳電產品,首年推出約16.6億度(含綠電5億度),之後逐年增加,2027年RE30目標量是達100億度(含綠電30億度),以因應台灣供應鏈2030年須達到總用電量有30%來自再生能源的目標。此外,台電持續推動小額綠電銷售試辦計畫,原先僅提供太陽光電,現加入離岸風電,並推出日間型、全日型及冬日型綠電商品,以滿足不同企業用電需求。 為因應再生能源主導的電力結構與交易模式,行政院在今年1月通過「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1],參考國際電業發展趨勢,整合發電、輸電、配電、售電資源,台電公司維持現行經營型態不分割,透過廠網整合綜效,提高投資效率及維持供電穩定。 KPMG政府與基礎建設、綠能產業主持人陳文正指出,這次電業法主要修正方向包括: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同業互售,增加業者經營彈性;納管併網型儲能及需量反應,明確依循法規,降低業者設立風險並擴大潛在電力資源;確保電力交易平台中立性,加強電力交易平台監管機制,確保電力市場公開透明,並得視市場發展成立具獨立性交易單位。未來,透過多元化的再生能源售電形式,將加速淨零轉型的腳步,並推動綠電市場穩定成長。 太陽能板代幣化 陳文正指出,隨著再生能源市場興盛,凸顯能源商品逐漸被發展成衍生性金融商品及期貨市場的商機,綠色金融商品開始普及化。 近期義大利能源巨頭,同時也是歐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電力公司 Enel Group,已經與義大利加密貨幣錢包公司 Conio 合作,在 Algorand區塊鏈上推出了太陽能電池板的代幣化產品,將太陽能電網代幣化來抵消住宅能源使用。 根據Enel集團和Conio合作的專案,允許用戶擁有太陽能板的部分所有權,無需安裝實體太陽能板即可擁有電池板的部分所有權,還可以扣除住宅電費。當用戶購買後,Enel Group 將代替用戶管理這些太陽能電池板,並調整實際的電能產量,幫助用戶抵扣他們的住宅電費。 Enel集團與 Conio合作全球第一個與帳單掛鉤的能源實用代幣ebitts,允許用戶購買在區塊鏈上創建和存儲的代幣,這些代幣代表位於不同區域的再生能源工廠(太陽能和風能)股份,透過區塊鏈讓取得再生能源變得更容易、更實惠、更永續,並降低取得清潔能源所需的成本。 未來綠電供應展望 綠電供應方面,2024年太陽能與離岸風電在開發上皆遇到較多阻力,裝置容量增加速度趨緩。太陽能發展除地面型案場已較飽和外,也受政治情況影響,開發速度不如先前。風電方面,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離岸風場已於去年陸續併網,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第一期離岸風場雖已於2023年年底與能源署簽署行政契約,但在2024年也面臨市場困境,包括高售電價格、綠電買方信用評等要求、銀行融資額度受限等議題,因而風場皆未融資到位,亦無法開始施工安裝。區塊開發第二期風場雖於去年完成競標,但隨後面臨WTO對國產化政策的爭端,及政府鬆綁國產化規範,使風場開發仍存在不確定性。雖然如此,政府持續與風電業者討論,使風場能如期併網,以利RE100企業於2030年前的綠電承諾及國內能源轉型與減碳目標。 售電方面,政府相繼推出政策與市場機制調整,使售電形式朝多樣化發展,以滿足不同類型企業之綠電採購需求。為了解決離岸風電交易市場困境,經濟部2024年開始籌備由中鋼主導成立泛官股售電平台「台灣智慧電能公司」,由台智電先與離岸風場簽訂綠電信保機制(CPPA),並透過「統購分銷」的模式,再以一站式提供企業小額採購量與年期短的綠電商品,降低採購離岸風電的門檻,協助企業取得充足綠電、達到減碳目標。 |
|
‧您所在的位置: > 新聞與動態 / / 2025綠能產業展望:綠色金融商機浮現 | |||||||||||||||||||||
‧
> 2025綠能產業展望:綠色金融商機浮現
2025綠能產業展望:綠色金融商機浮現
新聞出處:2025綠能產業展望:綠色金融商機浮現
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71/8678245 2025-04-16 14:19 聯合新聞網/北美智權報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隨著綠電採購市場白熱化,再生能源的供需市場受到各國政府重視,展望2025年,再生能源供應將持續增加、售電形式朝多樣化發展。經濟部統計,2025年預估綠電需求至少70億度,且未來綠電需求將呈現倍數成長趨勢,綠色金融商品開始普及化。為讓國內企業能夠買得到綠電,台電已經研議「電價分艙」,將電價分成綠電、低碳電力、一般電力三大3類,並規劃2025年起推出RE30低碳電力、共計16.6億度。 根據2015年196國所簽署的《巴黎協定》,全球碳排應於2050 年左右降至淨零,而2024年全球對低碳能源轉型的投資首次超過2兆美元,但除非在2025年至 2030年期間,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每年平均投入5.6兆美元,否則將難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參考《彭博新能源財經》年度能源投資趨勢報告指出,全球目前能源轉型的投資水準僅,達到步入正軌所需的37%而已。 不過,隨著全球淨零轉型進程加速,企業為了確保產業競爭力,對於再生能源的需求也持續上升。回顧2024年再生能源發展,台灣除了持續發展光電與風電外,政府也相繼透過政策與市場機制調整,提高再生能源售電形式的多樣化,以利採購綠電並滿足百分百再生能源(RE100)要求。 電價分艙啟動 為了因應企業對低碳電力的需求,經濟部指示台電研議「電價分艙」,將電力分成純綠電、低碳電、一般電力等三類,因此台電規劃自2025年起推出RE30低碳電產品,首年推出約16.6億度(含綠電5億度),之後逐年增加,2027年RE30目標量是達100億度(含綠電30億度),以因應台灣供應鏈2030年須達到總用電量有30%來自再生能源的目標。此外,台電持續推動小額綠電銷售試辦計畫,原先僅提供太陽光電,現加入離岸風電,並推出日間型、全日型及冬日型綠電商品,以滿足不同企業用電需求。 為因應再生能源主導的電力結構與交易模式,行政院在今年1月通過「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1],參考國際電業發展趨勢,整合發電、輸電、配電、售電資源,台電公司維持現行經營型態不分割,透過廠網整合綜效,提高投資效率及維持供電穩定。 KPMG政府與基礎建設、綠能產業主持人陳文正指出,這次電業法主要修正方向包括: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同業互售,增加業者經營彈性;納管併網型儲能及需量反應,明確依循法規,降低業者設立風險並擴大潛在電力資源;確保電力交易平台中立性,加強電力交易平台監管機制,確保電力市場公開透明,並得視市場發展成立具獨立性交易單位。未來,透過多元化的再生能源售電形式,將加速淨零轉型的腳步,並推動綠電市場穩定成長。 太陽能板代幣化 陳文正指出,隨著再生能源市場興盛,凸顯能源商品逐漸被發展成衍生性金融商品及期貨市場的商機,綠色金融商品開始普及化。 近期義大利能源巨頭,同時也是歐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電力公司 Enel Group,已經與義大利加密貨幣錢包公司 Conio 合作,在 Algorand區塊鏈上推出了太陽能電池板的代幣化產品,將太陽能電網代幣化來抵消住宅能源使用。 根據Enel集團和Conio合作的專案,允許用戶擁有太陽能板的部分所有權,無需安裝實體太陽能板即可擁有電池板的部分所有權,還可以扣除住宅電費。當用戶購買後,Enel Group 將代替用戶管理這些太陽能電池板,並調整實際的電能產量,幫助用戶抵扣他們的住宅電費。 Enel集團與 Conio合作全球第一個與帳單掛鉤的能源實用代幣ebitts,允許用戶購買在區塊鏈上創建和存儲的代幣,這些代幣代表位於不同區域的再生能源工廠(太陽能和風能)股份,透過區塊鏈讓取得再生能源變得更容易、更實惠、更永續,並降低取得清潔能源所需的成本。 未來綠電供應展望 綠電供應方面,2024年太陽能與離岸風電在開發上皆遇到較多阻力,裝置容量增加速度趨緩。太陽能發展除地面型案場已較飽和外,也受政治情況影響,開發速度不如先前。風電方面,第二階段潛力場址離岸風場已於去年陸續併網,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第一期離岸風場雖已於2023年年底與能源署簽署行政契約,但在2024年也面臨市場困境,包括高售電價格、綠電買方信用評等要求、銀行融資額度受限等議題,因而風場皆未融資到位,亦無法開始施工安裝。區塊開發第二期風場雖於去年完成競標,但隨後面臨WTO對國產化政策的爭端,及政府鬆綁國產化規範,使風場開發仍存在不確定性。雖然如此,政府持續與風電業者討論,使風場能如期併網,以利RE100企業於2030年前的綠電承諾及國內能源轉型與減碳目標。 售電方面,政府相繼推出政策與市場機制調整,使售電形式朝多樣化發展,以滿足不同類型企業之綠電採購需求。為了解決離岸風電交易市場困境,經濟部2024年開始籌備由中鋼主導成立泛官股售電平台「台灣智慧電能公司」,由台智電先與離岸風場簽訂綠電信保機制(CPPA),並透過「統購分銷」的模式,再以一站式提供企業小額採購量與年期短的綠電商品,降低採購離岸風電的門檻,協助企業取得充足綠電、達到減碳目標。 | |||||||||||||||||||||
| |||||||||||||||||||||
| ||||
COPYRIGHT © 2025 匯聚光能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橘子新創網頁設計 Host by Foxpro 系統開發 產業情報 太陽能熱影像空拍太陽能熱影像空拍 太陽能熱影像空拍 太陽能熱影像空拍
----分享----
|
太陽能熱影像檢查是一種使用熱紅外攝影技術來監測和評估太陽能熱系統性能的方法。這種技術通常使用熱紅外攝影機或紅外感測器,以捕捉太陽能熱系統中各個組件的表面溫度,然後將這些溫度數據轉換為可見的熱紅外圖像。太陽能熱影像檢查的主要目的是檢測和識別系統中的潛在問題,以確保最佳性能和效率。
以下是太陽能熱影像檢查的一些常見應用和優勢:
檢測故障和損壞: 太陽能熱影像檢查可用於檢測太陽能集熱器管道、太陽能熱板或集熱器表面的損壞、漏水或其他問題。當部件存在問題時,其表面溫度可能會異常升高或降低。
效能評估: 透過太陽能熱影像檢查,可以評估太陽能集熱器的效能,確保能夠最大程度地捕捉太陽能並轉換為熱能,以提供熱水或供暖。
熱損耗檢測: 這種檢查可以幫助識別能源系統中的熱能損失,例如管道絕緣不足或漏氣現象,以減少能源浪費。
預防性維護: 太陽能熱影像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潛在問題,從而實施預防性維護,延長系統的壽命並減少運營成本。
安全性檢查: 通過檢測系統中的溫度異常,可以確保太陽能熱系統的安全運行,防止燃燒或其他安全風險。
太陽能熱影像檢查是確保太陽能熱系統高效運行的有用工具。它可以提供及時的信息,幫助識別和解決問題,並確保系統在其整個使用壽命內能夠正常工作。這種檢查通常由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或專業檢測服務提供商執行。
太陽能熱影像空拍是指使用紅外線熱影像技術進行空中攝影的方法,用於檢測太陽能設施的效能和狀態。這種技術可以透過無人機或無人航空載具,從空中對太陽能發電設施進行熱影像檢測,以瞭解設施的運作情況。
太陽能熱影像空拍透過紅外熱影像,您可以觀察到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設備的熱分布情況。這對於檢測設備是否運作正常,以及是否存在效能低下、故障或其他問題非常有用。當某些區域的溫度顯著偏離正常範圍時,可能表示設備可能需要維修或調整。
這種太陽能熱影像空拍 無人機或無人航空載具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太陽能電廠設施的運營效率,還可以減少人工巡檢的成本和風險。通過定期的太陽能熱影像空拍,您可以更快速地發現問題,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以確保太陽能設施的持續運作和發電效能。
太陽能熱影像空拍指的是使用無人機(也稱為空拍機或無人航空載具)進行太陽能發電設施的熱影像檢測。這種技術結合了無人機的航拍能力和紅外線熱影像技術,用於檢測太陽能電池板和整個太陽能電廠系統的效能和狀態。
使用太陽能熱影像空拍的主要目的在於:
透過太陽能熱影像空拍協助故障檢測:透過紅外線熱影像,可以發現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零部件中的故障和缺陷。這些故障可能包括熱斑、電池片損壞、連接器問題等,透過早期檢測可以防止故障擴大,提高太陽能電廠的可靠性和效能。
系統效能評估:太陽能熱影像空拍可以幫助評估整個太陽能電廠的發電效率。通過熱影像技術,可以觀察到太陽能電池板的熱分布情況,進而判斷是否有效能低下的區域或發熱異常。
定期檢測:為了確保太陽能電廠的長期穩定運行,定期的熱影像檢測可以幫助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並進行及時維護和保養。
安全評估:太陽能熱影像空拍的熱影像檢測還可以幫助評估太陽能電廠的安全性。例如,檢測電纜或設備是否因過熱而存在安全隱患。
太陽能熱影像空拍技術為太陽能電廠的管理和維護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的手段,它可以在不中斷太陽能發電系統運行的情況下,實現對設施進行全面的監測和檢測,提高太陽能發電設施的效率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