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之電能可經儲存後於夜間供電,同時促進饋線利用率,鼓勵太陽光電廠設置儲能系統,以提高電力系統韌性
考量到原物料上漲及疫情對於光電案場開發影響,經濟部能源局昨(12)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
為了衝刺光電發電,能源局昨日公布將對《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提修正案,要求將來所有新建、增建及改建的建築物,符合一定條件者,應於該建築物屋頂設置光電。記者胡經周/攝影
經濟部能源局昨(21)日公布將對《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提出一系列大刀闊斧的修正案,其中,為了衝刺光電,未來將要求所有新建、增建及改建的建築物,符合一定條件者,應於該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
能源局昨天提出《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草案, 對光電、離岸風電、地熱及生質能都有新作法。其中,為達政府2050淨零排放目標,太陽光電裝置目標在2050年要達40至80GW(10億瓦),為綠能發電主力,而目前全台光電裝置容量約8.1GW,仍未達到2021年底目標的8.75GW;因而有必要修法增加強制性。
包括茂迪(6244)、元晶、聯合再生等國內太陽能業者均樂見其成。茂迪總經理葉正賢指出,日本以及部分歐洲國家早就透過法令規定在建築屋頂增設太陽能裝置,這是新能源時代趨勢,台灣現在總算跟上,雖然起步較晚,仍正向看待未來發展。
據能源局公布草案,將在再生能源條例新增第12條之一,要求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物,達一定規模以上者,除了受光條件不足或其他可免除情形且經建築主管機關認定外,起造人應設置一定容量以上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意指未來新建案、都更案及增建加蓋等建築類型都須強制適用。
能源局表示,本次修法是參考德國柏林市議會2021年通過的「柏林太陽能法」(Solargesetz Berlin),並形容與其是「穿著衣服改衣服」,要建築後續再加入光電,不如在建築物設計階段就提出要求;目前由能源局制定母法,而後續包括規模、裝置容量等細節,將由經濟部能源署會同內政部營建署擬定子法。
營建署官員表示,德國柏林太陽能法是針對面積逾50平方公尺的新建、既有建築物翻修改建,自2023年起要求設置30%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不過台灣與德國的日照條件、建築量體規模不同,未必會以同樣標準要求。
官員表示,是要參考德國按照比率來規定?還是要求絕對面積?仍在討論中,不過較為確定的是會訂定「日出條款」,給予緩衝期,未來也將與民間團體溝通。
至於是否會給予容積獎勵誘因?內政部官員表示,目前並不考慮,未來建設太陽光電設施是新建、增建及改建建築的責任義務,而非鼓勵性質,不會再給予容積獎勵誘因。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強制設置光電將衍生的建置成本,如何說服建商或實施者分擔?能源局認為,屋頂型光電可以躉購費率出售給台電,長期分擔下來不僅能分擔成本,待攤提完後甚至可以成為住戶發電收入。
請持續關注再生能源資訊網粉絲團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BOEenergy/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405521
全球面臨氣候緊急威脅,台灣宣布2050淨零碳排目標,各行各業也紛紛提出減碳計畫;不過,除了傳統製造業、
通常提到太陽能,大多人會覺得該技術效能只適合在晴朗炎熱的地方發展,但這項認知可能不太準確。日照時數固然重要,但其實溫度也會大大影響太陽能的發電效率,且處於低溫環境較佳,這也是為何近年來浮動式太陽能備受看好的原因之一,水可降低面板溫度,進而提高效率。
因此除了日照時數之外,平均氣溫也是太陽能發展的關鍵要點。以德國來說,雖然該國緯度比美國麻薩諸塞州還要高、天候也較寒冷,但其太陽能發展遠比麻州還要好,根據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統計,麻州太陽能產量在美國位居第六,可為 244,000 戶家庭提供電力,而德國已在 2017 年達到新綠能里程,太陽能產能最高峰時可達 55.2 GW,最低則為 16GW,甚至伴隨幾小時的負電價。
太陽能發展不會受到天候寒冷影響,近年高緯度地區也逐漸開始發展太陽能,像是處於亞寒帶氣候的加拿大育空西北地區,包括舊克羅北極研究中心(Arctic Research Centre)的 11.8 KW 陣列,而該區目前也在規劃 330KW 太陽能,據 2016 年的可行性研究,裝置該陣列可減少 17% 總柴油使用量,意即每年可減少消耗 9.8 萬升燃油。
安裝太陽能系統後,也可減少燃油進口波動影響,村莊可藉由離網太陽能系統在夏季達成電力自給自足,並將燃油發電集中在永夜冬季期間。
據美國能源部 2016 年調查,美國阿拉斯加也具有太陽能發展潛力,在該州 11 個鄉鎮中,太陽能已經可與燃油發電相競爭,而如今太陽能成本又更加便宜,競爭力可望進一步攀升。且阿拉斯加某些地區太陽能發電潛力也可與德國比擬,例如不會受到永夜影響的南方城市矽地卡。
與寒冷阿拉斯加相比,可能會有人覺得「陽光之州」佛羅里達才是個良好的太陽能發展地,但該州夏季炎熱潮濕,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反而不高。太陽能專家 Soren Lange 表示,太陽能板是將光轉換成電,並非將熱能轉換成電能,炎熱天氣反而會降低轉換效率,太陽能可能更適合在晴朗寒冷的地區發展。
相同概念也適用於歐洲,挪威奧斯陸太陽能發電潛力與德國相似,達每平方公尺 1,000kwh,而陽光普照的西班牙僅略勝一籌,發電潛力達 1,900kwh。各方的研究顯示,太陽能在天候寒冷、緯度高的地方也具有發電潛力,雖然有些地方會遇到永夜與長時間陰雨影響,但策略性地裝置與使用太陽能對離網地區大有裨益。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請持續關注再生能源資訊網粉絲團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BOEenergy/
新聞出處:http://technews.tw/2018/03/30/solar-power-advantages-high-latitude/
行政院會(12/08)通過相關修法,未來新增建等建築物,屋頂應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說,未來屋頂設置的太陽光發電設備屬於建物財產,要躉購或是自用皆可,就回歸既有法規處理。
為釋出再生能源潛能場域,行政院會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未來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的建築物,屋頂應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草案也配合趨勢,刪除離岸風力發電設置「不超過領海範圍」的文字。
草案同時放寬小水力發電從附屬結合既有水力設施,擴大納入非專供發展水力的水利建造物,並且為促進地熱能探勘及開發,明確規範申請程序及權責機關,加速地熱能探勘許可與地熱能開發許可的審查;草案將送立院審議。
行政院會今天通過相關修法,未來新增建等建築物,屋頂應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圖/pexels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出席政院會後記者會時指出,台灣光電裝置容量約930萬千瓦,其中屋頂型光電裝置占比就超過65%,是個有潛力的發展空間,而草案的核心精神,是為了避免未來2次施工,及發揮隔熱等綜效,因此修法要求建築業未來在設計階段,就納入光電設備。
曾文生說,這修法將牽動設計建築行業的改變,未來法案若獲三讀通過,相關執行上的細節,以及是否會有優先區域、示範地點以及何時上路等,都將與內政部共同討論、評估。
曾文生表示,未來屋頂設置的太陽光發電設備屬於建物財產,要躉購或是自用皆可,就回歸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中關於太陽光電的各種收購辦法處理,欲賣給私人、台電或是自用都沒問題,就回歸既有的法律系統。
另外,媒體關注未來欲開發地熱的業者,若未完成部落諮商,是否會依法開罰,曾文生說,未來欲開發者若沒有完成原基法的相關要求,如部落諮商等,地熱的開發許可就不會被通過。
請持續關注再生能源資訊網粉絲團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BOEenergy/
新聞出處: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7/6826511
行政院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規定新房子,以及具有一定條件的建築物,必須裝設太陽能屋頂,另外,老公寓想建置太陽能設備當然也可以,只不過眉角也很多,除了要考慮屋頂結構外,還要看會不會被附近的高樓擋住,因為要是被擋了,曬不到足夠的太陽,那太能板裝了等於白裝。
儲能自用光電創始人賀茂林:「這裡就是我們裝設在鐵皮屋頂的太陽能板。」爬上鐵皮屋頂,上頭一片又一片的是太陽能板,屋主看準綠電商機,自掏腰包打造小小發電廠。屋主黃先生:「因為我們自己曉得,台灣是缺電的一個環境,然後我自己在台北又有頂樓,那裝太陽能板,是一個條件最好的地方。」
自家屋頂架設8片太陽能板,花費約20萬,粗估10年能回本,實際試算30坪的自用住宅,多了光電支援,一期2個月電費,從原先3、4千元幾乎對半砍,而行政院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未來無論是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築物,符合一定條件,屋頂就得裝設太陽能設備,但怎麼裝,其實也有眉角。
賀茂林:「你這個屋頂的結構要注意一下,太過於老舊的鐵皮屋頂,可能要做一個補強,防鏽跟補強之後再來做比較省事,注意大樓周邊住戶有沒有高樓造成的陰影。」不只要考量屋頂結構,建築周邊如果有高樓遮蔽也不適合,以現況來看,老舊公寓架設住家,多半選擇自己發的電自己用,而新建社區大樓除了可以跟台電簽躉售契約,也能把發電提供公設使用,同時降低住戶管理費開銷。
賀茂林:「很多舊式公寓因為有頂樓使用權的問題,以新大樓的話它是合格的建築物,有使用執照的話,當然優先以躉售來執行。」隨著國內家戶數破900萬大關,以太陽能裝置平均數十萬到百萬元不等計算,只要超過10萬戶架設,商機就能破百億,勢必也將帶動國內太陽能產業邁入新里程。
請持續關注再生能源資訊網粉絲團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BOEenergy/
新聞出處: https://tw.news.yahoo.com/%E5%A4%AA%E9%99%BD%E8%83%BD%E7%99%BC%E9%9B%BB%E6%96%B0%E8%B6%A8%E5%8B%A2-%E8%80%81%E5%85%AC%E5%AF%93%E9%A0%82%E6%A8%93%E5%BB%BA-%E7%99%BC%E9%9B%BB%E5%BB%A0-121747751.html
行政院會上周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增訂新建建物屋頂要設置太陽能發電設備,鄉林集團(5531)董事長賴正鎰今(19)日表示,鄉林社區早就在頂樓加裝太陽能板,他建議只有民間與政府聯手,比如補助家戶安裝,並給建商新建案2%容積獎勵,太陽能屋頂下方空間應不設限高且不計面積,讓建商規畫公設給住戶使用,必能加速達成屋頂種電,邁向再生能源的綠能新時代。
政府多年前訂出再生能源2025年要達到占比20%目標,2019年4月即針對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進行修法,將再生能源推廣目標訂在2025年27GW(2,700萬瓩)以上,佔全年供電量的20%,同時要求一定的契約容量「用電大戶」,需裝設一定容量以上的再生能源發電、儲能設備,也可以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或繳納代金的方式代替。
賴正鎰表示,台灣缺電是事實,也是嚴重的國家能源危機,眼看政府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20%的目標,僅剩3年時間,但根據經濟部今年五月新公布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現在風電與太陽能等綠能比例僅佔14.8%,離原訂目標還有一段距離,綠電太少又太貴,不足以供應台積電(2330)等用電大戶購買。
近兩年來,大量台商回流投資設廠,台積電又要在中科擴廠,台南及高雄設廠,核一廠與核二廠一號機已經除役,台電供電能力到了用電尖峰時間,經常低於法定備載容量15%,也難怪台灣會缺電,備載容量僅剩5%以下,調度不及而產生大範圍區域的跳電,影響台灣產業生產線與民生用電。
他說,世界各國都在減碳,減少天然氣與燃煤發電,所以都反過頭來大量使用核電,核廢料也都已經有新的處理技術,相對也比較安全,但台灣卻反其道而行,要增建天然氣發電機組,他建議應該還是要恢復核四發電,以核能養綠電,才能供電與減碳兩者兼顧。
對於行政院本月8日再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增訂新建、增建及改建符合一定條件的建築物,屋頂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賴正鎰說,其實鄉林建設早在去年規劃的新建案,都會在地下停車場規劃電動車充電樁,並早一步為鄉林社區住戶想到樓頂裝設太陽能板,省得將來買房住戶入住後,成立社區管理委員會,還要斥資花費去裝設太陽能裝置。
賴正鎰舉例,彰化員林新建案「鄉林圓頂」,不惜斥資500餘萬元,在兩棟22樓頂樓加裝屋突層空間,各規劃加設一組太陽能板模組,預計將裝設330W太陽能板共132片,平均每月發電約4500度,發電電力相當16個家庭用電需求,目前規劃發電後供給社區公共區域電燈與電梯等供電使用,若有剩餘再考慮賣給台電,增加社區收入。明年的台北新推案也都有規劃在頂樓加裝太陽能板,正在申請綠建築獎勵。
他表示,現在建商在社區中庭,陽台空間垂直增加植栽,或是配合都市計畫審查,在開放空間廣植綠色植物與樹木,營造鄰近社區公園的空間,也是為了符合政府追求的淨零排碳的新政策。但目前太陽能板仍太貴,他認為政府只要願意祭出獎勵制度,比如說給予2%的獎勵容積,太陽能板下面的空間,不設限高度,不計樓板面積,並可以開放給建商規劃公設使用,必定會大大促成更多建商投入配合。
他說,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快速,加速推動碳中和與淨零碳排的宣示與行動,鼓勵企業投入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建立評估企業的數據與指標的新形態,只是台灣現有的減量策略和淨零排放,與現實仍有不少落差,中小企業都在努力跟上政府腳步。
請持續關注再生能源資訊網粉絲團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BOEenergy/
新聞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38/6849235
我國全力衝刺再生能源,2022年度風電、光電建設大有進展,據經濟部統計,太陽光電是有史以來設置量最高的一年,太陽光電模組設置量達2.52GW,而離岸風電單年度設置量超過1GW,累積188座風力機組。但反推2022年階段性目標,不管是風電還是光電皆未達標。對此,經濟部解釋,再生能源推動為「先慢後快」,目前風、光電成長曲線皆趨平緩,可望如期達成2025年裝置目標。
經濟部統計,2022年度太陽光電模組設置量達2.52GW,有設置量最多的一年。圖片來源:台電提供
趕進度! 2022年光電設置量史上最高
為推動能源轉型,我國積極建設再生能源。經濟部表示,儘管2022年度受到疫情、颱風等因素影響,太陽光電建設成績仍算是亮眼,2022年完成模組設置量共2.52GW,首度達年度設置目標2.5GW,也是有史以來設置量最高的一年。其中2.02GW在年底如期併網,其餘部分預計今(2023)年第一季併網,目前光電模組累積設置量10.22GW。
而為加速光電設置,經濟部也已針對土地、饋線、行政程序等建立推動模式,引導業者進行適當的土地設置。目前已公告2萬公頃漁電共生專區,簡化專區內審查程序,並與農委會合作,推動私有土地公辦遴選廠商。針對熱區併網饋線部分,台電進行9站10線加強電力網工程,於2024年底前可增加5.55GW饋線容量,並推動共同升壓站機制,有效利用饋線容量。目前已核定23案共用容量2GW,使熱區案場可集結併網。
離岸風機累積188座 「風光」發電首度超越燃煤
離岸風電也有所進展,經濟部表示,目前離岸風電已累積188座風力機組,單一年度新增超過1GW的設置量,目前還有風場正在趕工中,努力追回受影響的進度,有部分風場將於今(2023)年併網,如彰芳二期與西島等風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將達2.4GW,足足比示範風場的237.2 MW增加近7倍。
經濟部回顧,2016年時,全國風力發電全年發電量為14.6億度電、光電僅11.1億度,但2022年光是1到10月的風力發電(陸域、離岸),就已高達24.5億度電,太陽光電在1到10月,也已有87.6億度電。根據媒體報導,在12月24日中午,風電、光電更首度超越燃煤,光電發電量就約達507萬瓩,風電則全天維持約100萬瓩,風電及光電滲透率高達24.35%,也創今年新高。
離岸風電單一年度新增超過1GW,目前總共設置188座風力機組。圖片來源:沃旭能源提供
累計設置量未達目標 經濟部解釋:再生能源建設「先慢後快」
經濟部提出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政策目標,其中太陽光電設置20GW、離岸風電5.6GW。盤點2022年的階段性設置目標,太陽光電累積裝置量應達11.25GW,離岸風機數應200座以上。然而實際上,光電累積僅10.22GW、風機僅設置188座,皆未達標。
經濟部次長陳正棋在年底(12月28日)公布淨零轉型關鍵戰略時解釋,2022年的風電及光電沒有完全達標,因為再生能源的部屬是「先慢後快」,如風電前期有很多海床調查、基礎建設等準備規劃,才導致前期成果看起來較慢,但後面就會很快了。光電也在初期遇到了一些土地問題,透過跨部會協商,找出新的開發模式,之後也將越來越順利。目前風電、光電的成長曲線皆趨平緩,可望如期達成2025年目標。
對於光電未來的發展,SEMI太陽光電委員會與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也於去年底(12月30日)共同提出2022《太陽光電公共政策建言書》。呼籲完善太陽光電空間發展規劃、加強政策溝通,並維持躉購費率穩定性和完整性,才能增進產業動能,以達太陽光電永續發展,協助我國達成2050淨零轉型。
請持續關注再生能源資訊網粉絲團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BOEenergy/
新聞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35831
我國全力衝刺再生能源,2022年度風電、光電建設大有進展,據經濟部統計,太陽光電是有史以來設置量最高的一年,太陽光電模組設置量達2.52GW,而離岸風電單年度設置量超過1GW,累積188座風力機組。但反推2022年階段性目標,不管是風電還是光電皆未達標。對此,經濟部解釋,再生能源推動為「先慢後快」,目前風、光電成長曲線皆趨平緩,可望如期達成2025年裝置目標。
經濟部統計,2022年度太陽光電模組設置量達2.52GW,有設置量最多的一年。圖片來源:台電提供
趕進度! 2022年光電設置量史上最高
為推動能源轉型,我國積極建設再生能源。經濟部表示,儘管2022年度受到疫情、颱風等因素影響,太陽光電建設成績仍算是亮眼,2022年完成模組設置量共2.52GW,首度達年度設置目標2.5GW,也是有史以來設置量最高的一年。其中2.02GW在年底如期併網,其餘部分預計今(2023)年第一季併網,目前光電模組累積設置量10.22GW。
而為加速光電設置,經濟部也已針對土地、饋線、行政程序等建立推動模式,引導業者進行適當的土地設置。目前已公告2萬公頃漁電共生專區,簡化專區內審查程序,並與農委會合作,推動私有土地公辦遴選廠商。針對熱區併網饋線部分,台電進行9站10線加強電力網工程,於2024年底前可增加5.55GW饋線容量,並推動共同升壓站機制,有效利用饋線容量。目前已核定23案共用容量2GW,使熱區案場可集結併網。
離岸風機累積188座 「風光」發電首度超越燃煤
離岸風電也有所進展,經濟部表示,目前離岸風電已累積188座風力機組,單一年度新增超過1GW的設置量,目前還有風場正在趕工中,努力追回受影響的進度,有部分風場將於今(2023)年併網,如彰芳二期與西島等風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將達2.4GW,足足比示範風場的237.2 MW增加近7倍。
經濟部回顧,2016年時,全國風力發電全年發電量為14.6億度電、光電僅11.1億度,但2022年光是1到10月的風力發電(陸域、離岸),就已高達24.5億度電,太陽光電在1到10月,也已有87.6億度電。根據媒體報導,在12月24日中午,風電、光電更首度超越燃煤,光電發電量就約達507萬瓩,風電則全天維持約100萬瓩,風電及光電滲透率高達24.35%,也創今年新高。
離岸風電單一年度新增超過1GW,目前總共設置188座風力機組。圖片來源:沃旭能源提供
累計設置量未達目標 經濟部解釋:再生能源建設「先慢後快」
經濟部提出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政策目標,其中太陽光電設置20GW、離岸風電5.6GW。盤點2022年的階段性設置目標,太陽光電累積裝置量應達11.25GW,離岸風機數應200座以上。然而實際上,光電累積僅10.22GW、風機僅設置188座,皆未達標。
經濟部次長陳正棋在年底(12月28日)公布淨零轉型關鍵戰略時解釋,2022年的風電及光電沒有完全達標,因為再生能源的部屬是「先慢後快」,如風電前期有很多海床調查、基礎建設等準備規劃,才導致前期成果看起來較慢,但後面就會很快了。光電也在初期遇到了一些土地問題,透過跨部會協商,找出新的開發模式,之後也將越來越順利。目前風電、光電的成長曲線皆趨平緩,可望如期達成2025年目標。
對於光電未來的發展,SEMI太陽光電委員會與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也於去年底(12月30日)共同提出2022《太陽光電公共政策建言書》。呼籲完善太陽光電空間發展規劃、加強政策溝通,並維持躉購費率穩定性和完整性,才能增進產業動能,以達太陽光電永續發展,協助我國達成2050淨零轉型。
請持續關注再生能源資訊網粉絲團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BOEenergy/
新聞出處:https://e-info.org.tw/node/235831
夏季用電高峰即將到來,經濟部次長,也是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今天(11日)首度錄製影片,向全民強調,將透過善用綠電、妥適配置、強化電網韌性,來確保穩定供電,他強調,台電到2030年都能維持穩定供電,要大家放心。
打開電燈和抽風機、並亮起招牌,還有夏天不得不開的冷氣,經營小吃店處處都要用電,只是近兩年,發生幾次大停電,加上核二廠除役後,綠能能不能補上電力缺口,迎接用電最高峰的夏季,業者憂心忡忡。
餐廳業者說,「南電北送還是甚麼那你會害怕,萬一沒有電的話,真的是就沒辦法做生意啦。」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說,「我們非常了解大家的憂心。」
老百姓的擔憂,經濟部次長,也是台電代理董事長的曾文生,首次親上火線開「電力小教室」,強調到2030年,台灣都不缺電。曾文生說綠能的時代來臨了,以今年228連假中午為例,平均每用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而為了維持供電穩定,中長期的佈建方面,也會增加燃氣機組群,來搭配綠電,並之後會持續強化電網韌性,確保穩定供電。
夏季用電高峰將至 曾文生:善用綠能到2030年不缺電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說,「過去這些傳統機組(核電、火力、水力),每天要爬兩座山,一座是白天的日尖峰,一座是晚上的夜尖峰,但是現在白天有太陽光電來幫忙,所以我們現在比較不需要煩惱日尖峰,台電公司要增加燃氣機組佔地小興建速度快,可以跟得上用電快速成長的腳步。」
夏季用電高峰將至 曾文生:善用綠能到2030年不缺電
立委認為,綠能已經是全球趨勢,而台灣不管是風力、水力還是太陽能都頗具規模,透過持續布局綠電,讓台灣電力發展更全面。
為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蔡政府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並推動漁電共生,遭質疑「漁電共生根本就是漁死電生」,甚至引發破壞生態環境、養殖漁業與弊案爭議,可能影響2024總統大選選情。對此,太陽光電5大公協會今(7日)發布嚴正聲明駁斥相關傳聞,呼籲各界團結推動再生能源,讓漁電共生達成環境、養殖與綠電三方共好。
5大公協會指出,外界質疑漁電共生場基樁影響地下水層,改變漁塭水質鹽度及加速退水速度,不利養殖,導致漁貨減少價格上升等;但目前多數漁電共生魚塭具有蓄洪功能,且養殖用水並不與是否降雨直接相關,漁獲價格則是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農業人口老化導致缺工、漁民選擇性養育高獲利漁種、飼料價格上漲等不可控因素。另外,傳聞太陽能基樁使漁民無法使用牽漁網方式捕魚,事實上,多數業者已利用漁塭堤岸及引水渠道設置基樁,以避免影響大面積漁網捕撈。
5大公協會表示,漁電共生被指影響黑面琵鷺生態,但現存漁電共生開發案場皆位於既有漁塭,與黑面琵鷺主要棲息地並無影響,且業者早有共識避免開發七股台61以西黑面琵鷺生態敏感區。聲明強調,面對能源短缺和產業快速演進,再生能源被視為台灣經濟和永續建設的關鍵,應是不可動搖的事實,各界應團結推動再生能源、勿以訛傳訛。
漁電共生近日引起爭議不斷,包括: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太陽光電產業協會、SEMI太陽光電委員會,以及全國商業總會能源產業推動委員會等5大光電公協會,今上午聯合發表聲明,從能源轉型趨勢、黑面琵鷺生態保育以及地下水層影響等3大面向,一一對外說明。
|